異位性皮膚炎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。「異位性」是指發生過敏病症的傾向,「皮膚炎」表示皮膚腫脹。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,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,常與遺傳有關,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。
成因
(1)避免會刺激皮膚的任何接觸,如:保持乾淨的指甲、避免過度沐浴或清潔,少用肥皂及清潔劑,避免皮膚更乾燥。穿著棉質的衣服,避免羊毛、尼龍等衣料。
成因
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未知,可能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造成。異位性皮膚炎最常見於嬰兒和兒童,根據統計,小朋友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是20%,5歲前的發病率高達
85%,其中45%的患者在出生6個月內即發病,常會合併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症狀。居住在城市且氣候乾燥的人可能更容易患異位性皮膚炎。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,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可緩解或消失,但是皮膚可能仍然乾燥,易於發炎。有時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見於成年期。
症狀
• 皮膚乾癢(因癢而搔抓皮膚可導致:發紅、腫脹、龜裂、「流出」清澈液體、結痂、皮膚增厚、脫皮)。
• 面部、手肘內側、膝蓋後面和手足上出現皮疹。
• 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。
•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皮膚炎超過6 個月以上。
•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或蕁麻疹等。
好發部位
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,尤其在季節交替時特別嚴重,兩歲前的孩子好發於摩擦部位,像是:手掌、膝蓋;兩歲後好發於彎曲部位,例如:肘窩、關節內側。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。
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因素
(1)刺激物和過敏原可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。刺激物是可能使皮膚發紅、發癢或產生燒灼感的物質。這些刺激物包括:
• 羊毛或人造纖維
• 肥皂和清潔劑
• 某些香水和化妝品
• 諸如氯、礦物油或溶劑等物質
• 灰塵或沙土
• 香煙煙霧。
(2)過敏原是來自食物、植物、動物或空氣,造成過敏的物質。常見的過敏原包括:
• 雞蛋、花生、牛奶、魚類、豆製品和小麥
• 塵蟎
• 黴菌
• 花粉
• 狗或貓毛皮屑
(3)精神壓力、生氣和挫敗感可以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,但是並未證明這些因素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。皮膚感染、氣溫和氣候也可導致皮膚症狀突發。其他可導致症狀突發的因素包括:
• 洗澡之後使用的潤膚液不足
• 冬天低濕度
• 全年乾燥的天氣
• 盆浴和淋浴時間過長或溫度過熱
• 出汗時進入低溫環境
• 細菌感染。
日常保健方法
(1)避免會刺激皮膚的任何接觸,如:保持乾淨的指甲、避免過度沐浴或清潔,少用肥皂及清潔劑,避免皮膚更乾燥。穿著棉質的衣服,避免羊毛、尼龍等衣料。
(2)少用香水、芳香劑、蚊香、樟腦丸、殺蟲劑等刺激氣味物 質。
(3)避免溫差過大,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對冷、熱或周圍氣溫的改變很敏感,溫差變化過大容易使病情惡化。
(4)較常引起過敏的食物如奶.蛋.魚.小麥.花生.大豆等,可嘗試避免食用數週至病情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