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癬

乾癬,又叫牛皮癬、銀屑病,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,並不會傳染的皮膚病。有些人生來就有,也有些人到了一百歲才出現病徵,但大多數的患者都在二十歲和三十歲間發病。大部份的乾癬,好發於頭皮、四肢伸側、軀幹和會陰部等部位,稱做尋常性乾癬,外觀上可看到一
個個、大小不一、境界顯明的紅色斑塊,有時融合而成一大片,上面覆蓋著銀白色的鱗屑,如果用力搔抓,就會出現點狀的出血。典型的皮膚表現為紅斑及脫屑分別代表血管及表皮被侵犯的反應。
成因
乾癬是全球性的疾病,病因到現在還是一個謎,在台灣雖並無正式盛行率的報告,但健保資料庫中,每年乾癬就診人數約為8萬人,男女的發生率是相等的。在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乾癬,在臺大的統計男性平均出現於35.5歲,而女性為30.4歲。
乾癬主要的病理變化在表皮的新陳代謝上出了問題。乾癬的表皮成長比正常人快了好幾倍,大約七天就換了一層皮,所以乾癬的角質層常有角化不全的現象,而有銀白的鱗屑。可是究竟什麼道理使乾癬表皮長那麼快,目前成因不明,但與眼免疫反應失調,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。因為只知道和個人體質、環境和社會上的因素都有關係。
臨床上乾癬主要可分為以下型態:
(1) 尋常性乾癬:是最常見的,持續出現幾個月到幾年。最好發於手肘、膝蓋的伸側和頭皮 (尤其耳後)。有的小病灶會融合成大板塊,形成邊緣如地圖一般的地圖狀乾癬,有的形成戒指狀的環狀乾癬,有些病灶會出現在皮膚皺摺上,如:腋下、鼠蹊部和頸部,即所謂的反轉型乾癬,這種乾癬病灶表面不會脫屑而是光滑而界限銳利的紅斑。
(2) 點滴狀乾癬:典型的表現為0.5到1.5公分直徑大小,好發於軀幹上部和四肢近端,此型多見於年輕成人,鏈球菌喉部感染常出現在滴狀乾癬之前。
(3) 乾癬性紅皮症:為全身性的侵犯,可以突然全身紅斑來表現,或由慢性斑塊乾癬慢慢進展成全身性脫屑性紅斑。全身性膿皰型乾癬也可轉變成紅皮症此時膿皰減少或消失。
(4) 全身膿皰型乾癬:這是種急性型乾癬,通常不伴隨其他型的乾癬。病發時多併有持續性發燒和突發性全身無菌性膿皰,較嚴重時膿皰會融合而成膿皰湖。
(5) 局部膿皰型乾癬:此又分為2種變型,即掌蹠膿皰症,在掌心及腳底產生反覆的膿皰;以及連續性肢端皮膚炎,在指甲周圍化膿,甚至指甲破壞消失。
日常保健方法
(1)避免外傷:在皮膚受過傷的部位,極易產生新的乾癬,這也 是乾癬的特徵之一。
(2)避免感冒、喉嚨發炎等感染性的疾病:由於會有全身性的不
舒適,也常使得乾癬長得更多、更厲害。
(3)保持精神上和情緒上的平衡:許多睡眠不足、熬夜、太勞
累 ,或是精神壓力很大的人,都發現乾癬的病況益形惡
化。因此,睡眠充足避免過勞,放鬆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對病 情會有幫助。
化。因此,睡眠充足避免過勞,放鬆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對病 情會有幫助。
(4)避免壓力:臨床上約有30到40%的病人,自覺壓力會使病
情惡化,在小孩子此種現象更高達90%。
情惡化,在小孩子此種現象更高達90%。
(5)避免濫用藥物:如類固醇、抗瘧藥、鋰鹽、β-adrenergic
blockers和ACEI等。尤其是口服及注射的類固醇(俗稱美國
仙丹的副腎皮質素),口服或注射此類藥品後,病症很快地消
仙丹的副腎皮質素),口服或注射此類藥品後,病症很快地消
失,好像完全好了一樣;可是藥效期一過,乾癬馬上像火山 爆發、雨後春筍般,一片一片地再生出來,而且比原來的還 嚴重;強效外用類固醇突然停用也會惡化乾癬。,
(6)內分泌: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發生率較高,而女性懷孕時常
會改善,因此賀爾蒙對乾癬有一定影響。
(7) 避免服用市售抗癌的免疫增強食品:如靈芝、巴西磨菇、
藍藻(螺旋藻)、桑黃。
結論
乾癬雖然成因仍未完全明瞭,但多數已可有效控制。但在治療上應有耐心,且須同時兼顧長期安全性與療效,並考慮治療的便利性,所以治療因人而異,應與醫師做治療前充分的溝通。除了醫師所提供的治療外,患者的密切配合,並做好平日保健,也同樣重要。